实时讯息

全国劳模、国网鄞州供电张霁明:毫秒级复电守护万家灯火

时间:2025-04-30 11:12:00   阅读:0
内容摘要: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冲 俞叶波 通讯员 张文胜 翁晓东 夏晟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国网宁波市鄞州供电公司张霁明获评全国劳模,这也是鄞州第10位全国劳模。张霁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0.13秒极速复电”“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冲 俞叶波 通讯员 张文胜 翁晓东 夏晟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国网宁波市鄞州供电公司张霁明获评全国劳模,这也是鄞州第10位全国劳模。

张霁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0.13秒极速复电”“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媲美”“去宁波鄞州最轻松,有人抢着干活,我们喝咖啡指导就行”“听觉障碍让我对设备震颤更敏感”……

国网鄞州供电公司自动化运维班班长张霁明只要看一眼设备故障信号,就能迅速判断故障部位和原因。多年来,媒体赋予他“电网医生”“毫秒侠”“追光者”等诸多称号,张霁明说:“在万家灯火亮起时,你要甘愿做那个‘隐形人’。”

从小时到毫秒,“闪电”速度恢复供电

4月9日,宁波新地标——409米的宁波中心大厦正式交付投用。该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未发生任何停电事故。

目前,宁波中心大厦所在的东部新城、力勤大厦、国展中心12号馆、宁波银行二期等6个年度重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这些在建项目对电力可靠性要求极高,即便短暂供电异常都可能影响工程进度。”张霁明说。

张霁明通过后台查看FA系统运行情况

作为宁波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东部新城汇聚着50多幢超高层建筑、10余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市政府、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等20多家重要单位,对电力可靠性的需求已提升至全新高度。

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毛细血管”,承担着电力输送的“最后一公里”使命。保障高层建筑的稳定供电,配电自动化系统尤为关键。

2019年6月,鄞州一条10千伏线路突发故障,导致17家企业和三千余户居民断电。传统抢修需人工排查故障点,最快也要50分钟恢复供电,而在配电调度室,张霁明团队引进并落地建设的配电自动化故障自愈系统(FA)首次实战,自动化系统仅用50秒便完成故障定位与隔离。基于此次实践,2020年,张霁明团队成功完成“毫秒级”光纤差动分布式全自动FA(馈线自动化)环网试点建设,将故障恢复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毫秒级。目前,鄞州中心城区主要电网线路已实现全自动馈线自动化全覆盖。核心区域供电可靠性达99.999%,户年均停电时间不到1分钟。“这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媲美了。”国网鄞州供电公司负责人表示。

张霁明形象比喻:“FA系统如同电网CT机,能即时扫描定位‘病灶’,智能隔离故障区域并重构供电路径。”2020年,该系统覆盖460条线路、1473个开关站,到2025年4月,已扩展至972条线路、3363个点位,打造出真正“不间断”的城市核心电网。

从我国初代RD-800型调度系统到最新一代的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张霁明参与搭建了6套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和2套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每套系统上线前,他都熟记上千个设备的参数、结构及原理。“我的人生轨迹,恰是宁波电网自动化发展的缩影。”他感慨道。

2020年,技术革新再创里程碑。团队攻克设备兼容、信号干扰等难题,完成国内第二套、浙江省内首套“毫秒级”光纤差动分布式全自动FA环网,实现0.13秒极速复电。“技术引进后的本土化创新同样关键。”张霁明强调,“我们历时两年解决‘水土不服’问题,通过设备优化和流程再造,将系统效能提升至新高度。”

行业专家评价:“从50分钟人工抢修到50秒自动复电,是供电可靠性的质变飞跃。张霁明团队开创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展现出超越人工的精准性。”

刨根问底破技术难题,执着追问显匠人精神

从小到大,张霁明就是个“认死理”的人。他的母亲回忆:“他解题做不出来,就下楼转一圈再继续,非要攻克不可。”这种执拗,贯穿了他整个职业生涯。

初入职场时,工地上常见这样的场景:老师傅们休息间隙,这名年轻人总抱着电力图纸追着请教。师傅笑骂“死心眼”,他憨笑着照单全收;遇到厂家工程师指导,他软磨硬泡讨要技术资料,带回宿舍挑灯夜战。彼时互联网尚未普及,他每周跑新华书店背回砖头般的专业书,在昏黄的台灯下逐字啃读。入职仅一年,这个“死心眼”已能在变电站无人值班改造中独当一面。

张霁明团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用电难嗯题。

同事朱斌印象深刻:“设备手册200多页,他竟全本手抄。当时都说他犯傻,可后来遇到参数难题,全班组都找他。”这个寡言的小师傅,逐渐成了同事口中的“活字典”。厂家工程师间流传着段子:“去宁波鄞州最轻松,有人抢着干活,我们喝咖啡指导就行。”

执着终成锋芒。某次智能电网工程中,5家厂商排查月余未果的故障,张霁明带团队一周破解。以引进浙江省首套“毫秒级”光纤差动分布式全自动FA环网为例,面对“水土不服”的困境,他再次显现实力。这项技术响应速度较传统中继系统提升千倍,但宁波电网的特殊结构使其难以适配。

“设备技术文档满是专业术语,像‘故障搜索延迟时间’这类名词,厂家技术人员都解释不清楚。”张霁明回忆道,“研发团队最后都被我问得不耐烦了。”张霁明笑着展示手机里沉寂的对话框,“但我不会放弃任何请教机会。”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让他渐渐摸透了智能物联网驱动的核心原理,为技术落地扫清了障碍。

在电网自动化领域,技术迭代以月为单位更新。“稍一松懈,新系统就会看不懂。”张霁明坦言有压力,“但这种倒逼式学习,恰恰是突破舒适区的动力。”

他的故事印证着:所谓“偏执”,往往是专业极致的另类注解。

正是这种对技术的执着追求,让张霁明在面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时,始终坚守初心,以匠心守护电力事业。

婉拒荣衔扎根一线,廿五春秋淬炼电魂

二十五载春秋流转,张霁明始终扎根电力运维一线,那身洗得发白的淡蓝色工装见证了他从青年才俊到行业标杆的蝶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三次面临重要的提拔机会。

2002年4月,张霁明从输变电运检中心调入电力调控中心从事调度自动化工作,自此与电网自动化结缘;2010年,他首次牵头建设了国家电网公司重大试点工程,见识了宁波配电网自动化历史性突破;2021年4月,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技术专家转型为劳动精神宣扬者与技艺传承者。

张霁明正与徒弟徐定康对FA系统进行在线分析。

面对三次可以晋升的机会,这位国网鄞州供电公司的技术专家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婉拒提拔,坚守初心。他坚决表示,自己只想“认认真真做专业”,脱离了业务一线,“就像鱼离开了水”。

对于这些选择,国网鄞州供电公司原总经理王翔丝毫不觉得意外。2014年的青年科技创新评审会上,双耳几乎失聪的张霁明戴着助听器,用激光笔在投影幕布上勾勒出智能电网改造蓝图。“当他说‘听觉障碍让我对设备震颤更敏感’时,评审席响起了掌声。那是真正的钉钉子精神,要把技术钉进时代需求里。”王翔感慨道。

这位技术坚守者的匠心,在2017年有了新的传承阵地——“张霁明工匠创新工作室”。这个最初被戏称为“电力少林寺”的18平方米空间,如今已成为国网系统的明星孵化器。但在创立初期,严格到苛刻的培训制度曾让青年员工望而却步。

严苛的训练结出硕果。工作室累计产出34项国家发明专利,攻克配电网接地故障精准定位等9大技术难题。更培养了5位浙江工匠、19名宁波技术能手。90后技术骨干徐定康深有体会:“师父要求我们每年必须参与重大工程或技术攻关,他说‘工匠证书不是保险箱,人民用电需求才是技术指南针’。”

张霁明的工作便签上面记满了每天的工作事项。

在同事朱宁远眼中,张霁明的授课堪比武侠小说里的“化功大法”。“他把智能电网比作人体神经系统,‘主站是大脑皮层,终端DTU是神经末梢,光纤就是传导神经束’。”朱宁远模仿着张霁明的经典手势,“更绝的是他的‘查诊六式’,听声辨位、观色识障,真像老中医搭脉。”

25年来,张霁明教给徒弟们的,远不只是电路图、调试代码和故障排查,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眼光。

(本文由通讯员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爱最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