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识研究所
“我们最大的不幸是赛道上有个大疆,最大的幸运也是有大疆”,这是影石创始人刘靖康,在前段时间接受采访时,对竞争对手大疆最直接的感慨。
敲钟上市时创下了70倍PE的市值,影石引发资本市场震动。但今年以来,大疆和追觅都开始入局全景相机赛道,影石身上的压力却没能卸掉多少。
据雷峰网报道,大疆前员工张博已经入职影石并出任影石中国区销售负责人,此前他在大疆销售副总裁袁栋麾下就职,几乎亲历了大疆改革代理商体系的完整过程。
报道中提到,目前张博正在着手大幅调整、布局影石的经销商体系,同时对代理商的CRM系统进行整改优化,影石要摸着大疆过河,成了一件可预见的“阳谋”。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传统相机行业曾被贴上“夕阳产业”的标签。然而,全景相机、运动相机等创新产品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将行业拉进了新一轮的内卷竞争之中。
影石创新的产品线非常丰富,涵盖消费级全景相机、专业级全景相机、运动相机、Vlog相机、AI手机稳定器、视频会议相机等,产品类型包括消费级智能影像设备、专业级智能影像设备、配件及其他产品等。
不过让影石名声大噪的,还是户外运动在社媒上的蓬勃发展。其中,消费级产品主要包括 ONE X全景相机、Ace运动相机、GO可穿戴运动相机、ONE R全景相机/模块化运动相机、Flow手机云台等七大系列,其中ONE X系列是销量主力。2024年,消费级产品贡献了高达86.59%的营收占比。
全球每售出10台全景相机,就有8台来自影石,如此佳绩靠的一直是影像技术、AI算法和防抖技术等影石的看家本领。
从近两年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影石的产品已稳居全球全景运动相机领域的领先地位。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23年公司品牌“Insta360 影石”在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的占有率约为67.2%,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市占率12%的日本理光和市占率9%的美国Go Pro。
在更广泛的运动相机领域,影石虽持续发力,但仍面临两大强劲对手——美国的Go Pro以及来自中国的行业巨头大疆。
其中大疆主要业务集中在无人机领域,其消费级运动相机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预计2024年的销售量大约在100万台,以每台售价介于2000至3000元计算,大疆在这方面的收入预计在20亿至30亿元之间,位列第二。影石虽然在全球全景运动相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非全景运动相机领域,其收入约为15亿元,排名第三。
目前影石Ace系列运动相机共推出两代产品,营收从2023年的0.97亿元,飙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76亿元,而大疆旗下的一款口袋云台相机pocket3,曾经也卖到一机难求。
根据魔镜洞察的数据,产品上线一年内,大疆Pocket3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的销售额达到了1.24亿元,位居该平台普通数码相机类别之首,其销售额甚至超过了比同期排名第二的影石Insta360 GO 3s和排名第三的索尼ZV-1加起来还高。
尽管影石在更为细分的全景运动相机领域已确立了绝对主导地位,但高度垂直化的赛道也意味着整体市场空间相对有限。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影石要大幅调整经销体系,即便影石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未来增长仍将受到行业天花板的制约。
此前,影石产品销售主要采用线上和线下、直营和经销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全球化销售。到了2024年公司线上线下占比基本靠近1:1了,线上销售官网商城占比达到18.81%,第三方电商平台占比达到24.39%,线下主要依靠经销销售,经销占比达到44.37%。
在线上公司主要通过自有的官方商城,以及亚马逊、天猫、京东等国内外主流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全球销售。其中,直销渠道的销售环节均由公司自主运营和管理;在电商平台渠道中,公司则采用入仓模式进行产品销售。
到了线下,公司主要依托大型商超、专业零售渠道、经销商及直销客户进行推广与销售。合作的线下渠道包括如Best Buy、顺电、山姆等知名连锁商超、卖场。除Apple Store零售店(CMS)等大型经销商采用代销方式外,公司对大多数经销商采取的是买断式销售模式。
这一渠道策略的核心在于精准应对目标客户,特别是海外专业经销商、专业用户以及重视产品体验的消费者,在购买高科技影像产品时所面临的深层挑战,如信任门槛高、缺乏实际产品体验以及本地化服务不足等问题。
为了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力,影石年后就开始强化产品和品牌营销,小到运动相机出了个手柄配件,大到新旗舰X5的发布会,哐哐就是拿钱砸广告。
除了传统的赞助专业运动赛事、签约品牌大使等,影石还深度布局了内容营销。
在UGC层面,品牌发起「极限运动第一视角」「带着影石去XX」等主题挑战,将优质用户原创内容整合发布至各大社交平台,形成“老用户创作-品牌传播-新人效仿”的良性闭环。
在PUGC层面,影石则依靠与专业数码领域的KOL共创,提升品牌格调、展现技术实力。千瓜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影石将约57%的投放资源向腰部和初级达人倾斜。
如携手知名博主@陶阿狗君搞出了火爆全网的大头钉特效,地方用它拍文旅宣传,品牌用它打卡地标建筑,小红书、抖音上相关笔记教程出现了几十万篇,甚至火到国外排队抢购同款全景相机。
还有知名数码博主@橙红Iris用全景相机记录朋友的婚礼,以360度无死角镜头的记录现场,捕捉下新人母亲落泪的动人瞬间,这种将人文关怀、用户参与和品牌理念融合的内容创作,不仅充分展现了影石相机出色的性能,也成功塑造了品牌高端、前卫、创新的整体形象。
有业内人士透露,只要有新的KOL崭露头角,影石都会第一时间抛出橄榄枝。由于长期专注于营销布局,影石逐步建立起一套以KOL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和方法论。
在抖音上,影视发起的#全景相机还是太全面了话题,有上百位博主参与并累积了2.5亿次播放。
相比之下,大疆的市场团队,似乎是没有存在感的部门。有分析认为,自从2020年公司二号位谢嘉走了之后,就很少有预算投给内容营销。甚至有传言说,汪滔认为只要产品领导力在,营销就是可有可无的。
面对同行们的360°环绕围剿,大疆也迷途知返,开始疯狂扩建市场团队、大幅度投入营销预算,并且全面开启了与影石在硬件3C领域KOL上的争夺战,2024年火爆全网络的Pocket3 Vlog拍摄热潮背后,就是双方角力的直接体现。
据影石创新最新招股书,影石还存在涉美337调查及相关诉讼的风险,若最终337调查结果对公司不利,相关涉案产品可能无法继续在美国销售。
眼下大疆Osmo 360发售在即,在产品、定价上与Insta360 X5正面对决,双方在渠道侧的正面交锋,怕是免不了一场激战。
现如今,大多数消费电子企业,推出的产品大多都在给产品线做升级,在参数和技术指标上不断进阶,少了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Iphone时刻”。
影石曾经以Insta360 Nano全景相机技惊四座,后来的ONE X系列独创了“先拍摄后取景”的功能,也经历过Nano系列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被踢出局。
大疆2016年Mavic系列横空出世,通过颠覆性的折叠设计,奠定消费级市场垄断地位,两年后的二代,直接把哈苏 1英寸CMOS塞进机身,将消费级航拍的画质拔高到了专业门槛,此后的双摄、三摄系统更是把行业级航拍下放到了消费级。
与影石的生态边界拓展不同,大疆的产品创新始终基于核心技术的复用。例如,其稳定技术从无人机云台发展到Ronin手持稳定器,再到Osmo Pocket系列;在电池与电机领域,无人机的高效电源解决方案被应用于便携电站和电动自行车;至于避障系统,无人机的感知技术也为地面机器人提供了导航支持。
然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加上对手差异化的争夺策略,也让大疆在电池续航与芯片自主研发领域面临突破难题。
有业内人称,大疆汪滔亲自砍掉的大疆在研项目难以计数,对任何一条新业务线的要求,都是成为独当一面的另一曲线,对产品失败的容忍度极低。
据雷锋网报道,汪滔现在对影石很警惕,因为影石和大疆的业务是重叠度非常高,一直担忧影石上市反攻,无人机也同时成功,对大疆来说将是一个避无可避的敌人。
影石的核心壁垒在于软件生态,隐形自拍杆算法、FlowState防抖算法、六轴陀螺仪、AI剪辑等技术都是影石的“护城河”,产品创新使公司避免陷入同质化的窠臼。
即便如此,凭借在无人机影像领域多年的积累,大疆掌握了成熟的影像技术,并在无人机云台技术方面占据领先地位,能够提供极其稳定的拍摄体验,这些技术优势同样适用于全景相机的研发与生产。
大疆在影石引以为傲的全景相机领域,也不甘示弱。
根据FCC披露的设计图显示,大疆要推出DJI Osmo 360采用了双镜头对称布局,使得机身比当前市面上的多数全景相机更加紧凑,大幅提高了便携性。值得注意的是,该设备内置了一块1950mAh的电池,这一规格与最新发布的运动相机Osmo Action 5 Pro相同,这似乎表明大疆正在通过硬件间的协同作用,致力于打造一个更为强大的手持影像生态系统闭环。
此外,大疆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影像生态系统,涵盖了从无人机到运动相机等多种影像产品,并且拥有全球化的销售渠道和网络,这为大疆在全景相机市场的扩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虽没有确凿的证据可证,大疆运动相机系列的产品在追着影石创新“打”,但大疆确实在运动相机领域采取低价、高性能路线,始终保持价格压一头影石。
据中国摄影报的报道,在大疆正式发布官方售价2499元的首款运动相机Action两天内,GoPro天猫店将其中性能最好的Hero7Black标准版,由此前的3398元,直降为到手价2798元。
后面大疆Action 5 pro零与影石Ace Pro2,产品定位相同,参数也几乎相同,前者的零售价要便宜100元,价格战的升级,使得技术门槛被进一步拉高。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产品威胁,影石同样不甘示弱,也沿着大疆的产品线,做起无人机的负载摄像头。在招股书中,影石除了提及目前涵盖的全景、防抖、AI以及机器视觉感知等技术外,还特别提到了飞行控制技术,并表示公司将持续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以进一步拓展智能影像机器人产品线。
凭借多年持续超过营业收入12%的研发投入,以及研发团队占公司员工总数高达46.3%的雄厚配置,即便目前在飞控技术方面经验尚有不足,影石要打造出一款令人满意的无人机,依然并非难事。
目前,影石和大疆间最为枢要性的技术鸿沟,可能是对核心芯片的采购依赖。
DSP芯片在高端制程方面国产化率偏低,虽然市面上许多产品并不追求高端性能,但像Insta360和大疆新品仍搭载高端制程DSP芯片,仍由安霸、高通、TI、凌阳、联发科等海外品牌以及中国台湾品牌主导。虽然国产DSP芯片厂商众多,但相较海外仍有差距。
影石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芯片采购金额占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3.72%、23.15%和 28.82%,2024年影石芯片采购成本接近原材料成本的3成,主要来自于安霸芯片和索尼,可替代性较差。
反观大疆在这方面还能靠自研挺过这轮“断供危机”,利用技术协同和渠道优势,分流掉影石部分中端用户。
随着用户对画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在全景拼接、动态防抖以及AI增强处理等技术层面,安霸芯片中的DSP运算能力正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存在超负荷运行的风险。
此前,影石通过高效的软件优化策略,将部分原本由DSP承担的计算任务转移到手机端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芯片的负担。然而,即便采取了这一方案,芯片的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高端产品线上,这一问题将随着性能需求的提升而愈发严峻。
当我们将视角拉长,两大巨头从学习对手、敬畏对手到直面对手的释道斗法,对整个影像市场而言,带来的市场碰撞与技术迭代价值,或许会远大于危机。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爱最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