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普及医学知识,苏州医生“开号”玩转新媒体

时间:2025-08-19 07:27:00   阅读:0
内容摘要:“人人都是麦克风”,自带流量的医生纷纷玩起了新媒体,苏州医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设个人账号,发布日常诊疗心得、讲述就医误区、公开日常工作情况……有的已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大V。目前,苏大各附属医院、市属医疗卫生单位90多名医务工作者开设110多个个人账号。今天(8月19日)是

“人人都是麦克风”,自带流量的医生纷纷玩起了新媒体,苏州医生也不例外。

他们在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设个人账号,发布日常诊疗心得、讲述就医误区、公开日常工作情况……有的已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大V。

目前,苏大各附属医院、市属医疗卫生单位90多名医务工作者开设110多个个人账号。今天(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近日记者就医生冲浪新媒体情况进行调查采访。

大流量带来知识普及,医患沟通更顺畅

记者打开抖音,以“苏州”“医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开设账号的苏州医生多来自我市三甲医院,涉及科室丰富,有的医院同一个科室就有多名医生分别开设。从发布内容上来看,多为科普讲述、临床小故事,有的也分享手术前准备、下班路上等患者看不到的生活工作细节。从制作上看,有的已发布1000多条,风格统一,有字幕、背景音乐,加了动漫和特效,为了保护患者,患者声音甚至还用了变声。也有不少制作相对简单,但内容很实用。

市民看病,都希望医生能和自己多说几句。现在医生自己开号,各种注意事项都交代得清楚明白,还能随时反复看,市民忍不住多刷几个,阅读量就跟着“噌噌噌”往上涨。网上大流量,也给医生门诊带来线下“流量”。

“医生,我这是胫骨前肌劳损吗?”近日,苏州市康复医院运动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王立恒发了条科普视频,指导自查脚踝急症。刷到这条视频的小杨感觉“说的就是自己”,赶紧来医院找王立恒看病。“没错,就是这个问题。”结合影像报告,王立恒制定康复方案,看病全程不超过5分钟。“过去要和患者解释胫骨在哪,为什么是肌肉劳损伤,要花大量时间解释,现在快了很多。”王立恒说。据了解,王立恒目前在多平台拥有近10万粉丝,视频平均阅读量近4000人次。

看过科普视频,医患沟通更顺畅。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

拍摄制作耗时耗力,做新媒体并不容易

医生平时要上门诊、查病房、做手术,有行政职务的还有管理工作,他们利用午休、夜晚等自己休息时间做新媒体号,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并不容易。

闵寒是市立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任苏州市妇幼保健院(市立医院妇幼院区)副院长,而他在新媒体上是很有人气的“吉米大夫”。2018年开始,他就自己拍摄、制作医疗科普视频,到目前已经有350多条,消化内科疾病都有涉及。

他告诉记者,在录制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资料、读文献、了解最新研究进展。“还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患者,我最想知道什么?”闵寒说,他希望通过网络知识科普,让患者更多了解疾病防治,纠正错误认识,缓解焦虑:“人放松下来,治疗就轻松很多,不用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做医疗科普不是‘秀肌肉’,学术性不能太强。要针对常见问题,用大白话解释医学知识。”王立恒坦言,做科普视频,最难的就是选择主题、思考脚本。他曾经花功夫做过一期视频,讲解术后康复不同阶段的关键训练点,但阅读量并不高。他分析认为,这个知识点虽然“含金量”高,但并非绝大多数人急需。

现在,他把科普与门诊紧密联系起来。门诊病人的常见问题、常见误区、症状相同但容易混淆的疾病、居家锻炼等,都是他的科普主题。“比如简单的腰痛,病因可能是椎间盘、小关节、肌肉韧带等局部组织损伤,也可能是神经压迫、骨性问题甚至全身炎症性疾病。”王立恒说,通过科普,可初步解释这些病因及其相互关系。后期线下就诊,患者也更能理解医生制定的个体化方案。

在采访中,不少医生表示,做新媒体号毕竟不是他们的专业,既要对发布内容进行前期策划、选亮点、取标题,还要在拍摄时,考虑服装、光线、讲述语气,后期还要配音、加字幕等,做完后还要审核、校对……的确有个学习过程。维护一个号,往往要科室其他同事一起帮忙。一些社会传媒公司也会和他们联系,表示可以免费进行策划和制作,但他们也多婉言拒绝,“毕竟没有这么多免费的好事。”

医学科普有特殊性,不应一味追求娱乐和流量

新媒体发展迅猛,从全网来看,医生做科普,也存在良莠不齐情况。有的“网红医生”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误导公众。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将多部门联手,加大对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医学科普作品在内容制作、传播策略、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面临挑战。”苏州市医学会副秘书长茅晓风认为,医生个人或医疗机构在打造科普品牌、发布科普作品时,前提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医学科普性质比较特殊,关乎公众的生命健康。因此需要立规矩、树标准,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

为了让医学科普更具规范和品质,苏州市医学会作为医生群体的“技能充电站”,牵头开拓渠道,组织本地医生开展公众健康教育“百千万”行动,打造了多个健康科普品牌项目。今年,医学会创新打造“超健康小剧场”“听君医言”科普项目,以短视频形式在学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推出,让市民愿意听、听得懂、感兴趣。该学会还多次组织医师登台科普秀大赛、设立评选医学科普奖项,帮助青年医师在一轮轮实践中,合理把握“抠内容”尺度、提升“叠特效”水平,持续为他们赋能。

闵寒认为,医疗科普不能泛娱乐化、“唯流量论”。“要‘站在结果看出发点’。医疗科普是下沉健康知识,用专业权威消除公众疑虑,实现‘疾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的初心。”他表示,若过度追求趣味性、搞笑效果,或将严肃的健康问题轻佻化,很可能导致信息失真,削弱科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如果为了流量做“标题党”、追逐热点、过度商业化、内容肤浅,则会牺牲深度和专业性,进而损伤医疗公信力。“知识无保留,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传播。”王立恒表示,有些自己练习不安全、易练错、需要手法治疗的康复知识,他不会上网传播。

“更重要的是,医疗科普不能制造焦虑。”闵寒认为,部分“科普”视频夸大疾病风险、过度解读症状,可能导致公众过度担忧健康,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就医。他表示,“白大褂主播”应坚守原则,才能真正提升患者信任、优化医疗工作效率,让科普的价值在“屏幕之外”开花结果。

(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 陆珏 李晓/文)

编辑:钱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爱最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