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生产线上空无一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穿梭不停,远程监控生产运行状态……如今,“黑灯工厂”“无人作业”“一键启动”等智造场景在辽宁越来越普遍。
就在这两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5年5G工厂名录》,我省11个项目入选且数量创新高,成为辽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的生动注脚。
万物互联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宁更应在这场数字浪潮中奋勇搏击、创优争先。近年来,我省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一组数据能够直观体现转型成效:目前,辽宁规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7.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84.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6月底,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8家。
夯实数字基底
300多台一体化机柜、几千台机箱被防电磁干扰的墙壁包围着,昼夜运转。这里是沈阳市铁西区大数据中心,也是“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的所在地。
如果把“星火·链网”比作一列“数字高铁”,那么超级节点就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站,“链”上的工业数据都在这里相互流转。在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正式落户沈阳,并于一年后正式上线,向全球提供服务。
作为“星火·链网”超级节点的终端企业,辽宁兴园百拓食品有限公司的所有生产数据,都有了互联网“身份证”。在公司生产的每个产品上,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识,通过扫码,所有环节一目了然,产品的质量资质、认证能力、检测水平等核心信息与数字身份绑定,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质量证明。“与普通的可追溯不同,我们的数据在互联网上拥有唯一身份,既不能被篡改,也不能被复制,就连企业自己也不行,是完全真实有效的。”企业负责人介绍。
“链”上超级节点,让不少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如鱼得水。如今,沈阳的“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已接入749家企业,标识注册量达2.49亿个,依托它建成的数据智能服务中心DDI,汇聚了1300万条产品数据,成了产业转型的“数据宝库”。
不只是“星火·链网”,近年来,辽宁把“建强数字底座”当作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先手棋”,5G基站、工业互联网节点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落地。
截至目前,辽宁5G基站总数已达14.3万个,每万人5G基站数达37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号覆盖到了厂区车间的“最后一米”。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40个,接入企业1.5万家,累计注册标识23亿个。新建15座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正式投入使用,省级基准站网站点数量增至134座。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4个,服务着7.5万户工业企业。
注入“数智基因”
企业是工业互联网研发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企业主体“动起来”“用起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才能发挥效能。
智能悬挂系统载着面料精准穿梭于各工序,自动裁床根据数字板型高效切割,RFID芯片实时追踪每一件定制服装的生产进度——这是大杨集团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的生产图景。
“定制产品具有‘品类多、批量小、周期短、高品质’的特点,企业传统生产模式效率低、返工率高,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定制需求。”大杨集团生产负责人介绍,为推进“大杨定制全球化战略”,企业确立了“试点先行、分步推广”的改造路径,先以大连贸大时装有限公司为试点,打造智能柔性定制工厂,成功后又相继改造洋尔特西装、格尔特衬衫两座智能工厂。如今,三座工厂均获“国家先进级智能工厂”称号,集团智能化定制生产规模达200万件/套。
何止大杨,如今辽宁制造业的“数智基因”越来越浓:先后建成469个省级数字化车间,建成238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63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沈飞工业、沈鼓集团等8家企业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64个场景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数字化转型不仅让企业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还促使其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产生变革,企业生产从经验驱动转向了数据驱动。
作为鞍钢集团首套全栈自主可控云化部署ERP系统,今年4月8日,凌钢钢铁产业管理与信息化整体提升项目正式投运。“依托该ERP系统,我们公司各种生产数据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挖掘,变成了真金白银。数据可让智能系统全面接管生产,实现智能控制和系统优化。”凌钢股份焦化分公司设备管理室工程师林春东介绍。
从生产运行到设备管理,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海量生成的数据,正被深度挖掘,成为我省数字产业化的强大资源优势。
加速“数字蝶变”
产业发展如同苗木,需要“阳光雨露”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工业互联网行业亦是如此,只有在温暖的环境中扎根,才能枝繁叶茂、高大挺拔。
“辽宁正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这为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环境。”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的感受,也是我省众多制造业企业家的心声。
近年来,辽宁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数据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政策资金、服务对接、AI赋能、要素保障、实施指导“五位一体”的全流程工作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信息通信业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等文件,聚焦全省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一群一策”出台集群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清单。同时,专项资金精准发力,多年来持续安排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支持一批数字化技术、服务、应用等项目发展。
同时,我省突出要素平台保障,持续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重点培育了65个省级5G工厂,推动宝马、沈飞开展5G独立专网试点。培育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等27家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沈阳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鞍钢“羽嘉”、航天新长征大道“长征云”获评国家级双跨平台,沈阳、大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服务支撑亦是关键,我省组建了380名“企业数字化辅导员”队伍,根据企业实际意愿采用免费评估诊断和已有数据映射转换等方式,为全省8500家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诊断。注重创新引领,打造了18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98家,79项产品工艺入选国家产业基础再造“揭榜挂帅”榜单。
“我们不仅要让企业用上工业互联网,还要让工业互联网本身成为新兴产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金秋九月,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召开,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一双智慧的翅膀,正助推辽宁加速实现“数字蝶变”。
(辽宁日报记者 赵婷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爱最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