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阳泉日报】



当《保卫黄河》激昂的旋律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前响起,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共同放声高歌。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一堂别样的“音乐思政课”。8月24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教育活动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举行,来自南华大学、阳泉六中和下站小学的师生们通过音乐共同感受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这堂特殊思政课的主讲人是在阳泉长大的赵玥。这位从下站小学、阳泉六中走出来的学子,如今已是南华大学的一名教师。这次她特意带着南华大学的大学生重返家乡,和母校的学弟学妹一起,用音乐回望历史,用歌声传递信仰。“我不仅是老师,更是回家的孩子。”赵玥站在纪念馆前动情地说。她的身后,是50多名来自下站小学、阳泉六中的学生,还有从湖南远道而来的南华大学师生们。这场跨越省份、跨越学段的活动,让阳泉的红色遗址响起了一曲特殊的“合唱”。
上午9点,活动在百团大战纪念馆正式拉开序幕。没有传统的教室和课桌,学生们在文物和展板前驻足聆听讲解。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无声地诉说着8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每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名字都闪耀着信仰的光芒。”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们认真参观展馆,不时低头记录。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前,活动进入高潮。南华大学学生代表敬献花篮,全体人员默哀致敬。随后,大中小学生代表依次讲述抗战故事。下站小学的刘若琳同学首先开讲,她讲述的是《范子侠:阳泉大地上的抗日虎将》。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将英雄故事娓娓道来。阳泉六中的任思怡同学接着带来《探寻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的红色密码》,从青少年的视角解读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南华大学李琦同学则讲述了湖南籍八路军将领左权在山西抗战的故事,串联起湘晋两地的红色情缘。
在音乐互动环节,赵玥从专业角度讲解了抗战音乐的力量。“音乐是战斗的号角,是信仰的具象。”她还分享了《黄河大合唱》创作背后的故事:词作者光未然在壶口瀑布被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震撼;曲作者冼星海在延安用6天时间谱完全曲,创作时靠吃白糖保持精力……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学生们听得入神。
最后,全体人员齐声高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嘹亮的歌声在纪念碑前回荡,许多围观市民不由自主地加入合唱。
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区别于传统思政课的“老师讲、学生听”,这堂课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从故事讲述到音乐互动,再到集体合唱,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深度参与。“听了范子侠将军的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下站小学一名学生说。而来自南华大学的学生则表示:“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把这种抗战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近年来,阳泉市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打造了一批“有风景的思政课”。这次“思政+音乐”的尝试,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活动在全体人员合影中落下帷幕,但音乐的余韵和信仰的力量,已经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种子。这堂特殊的思政课证明:当历史与音乐相遇,当故事与歌声交融,思政教育可以如此动人。
来源丨阳泉晚报
本文来自【阳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