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从课堂到舞台 重庆理工大学如何用红岩精神“活化”思政教育?

时间:2025-05-22 07:30:00   阅读:0
内容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2日讯 在重庆巴渝大地上,一所因抗战烽火而生的兵工名校——重庆理工大学,正以红岩精神为魂,以立德树人为根,通过课程创新、实践浸润、文化传承、网络赋能等多元路径,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这所孕育了《红岩》人物原型余祖胜烈士的高校,正用鲜活的方式让红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2日讯 在重庆巴渝大地上,一所因抗战烽火而生的兵工名校——重庆理工大学,正以红岩精神为魂,以立德树人为根,通过课程创新、实践浸润、文化传承、网络赋能等多元路径,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

这所孕育了《红岩》人物原型余祖胜烈士的高校,正用鲜活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年心田,让思政教育焕发勃勃生机。

实施课程创新

多维矩阵构建“行走的思政课”

走进重庆理工大学的课堂,思政教育早已突破传统边界,成为一场“跨学科、跨时空、跨场景”的育人实践。作为重庆市课程思政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以《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为纲,将“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融入专业课程,打造出理论主课堂、红色“心”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四个课堂”联动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这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行业专家携手,将校史中的红色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从“科学家精神”到“红芯工程师”,从“中国汽车文化”到“四史”“红岩精神”系列选修课,一门门课程如同一粒粒火种,点燃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项目牵引式”教学改革——学生走进通用集团、广汽集团的生产线,将车间变为课堂,让“枪炮声”中的实践锤炼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联动。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A类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奖项300余项,正是这一育人模式结出的硕果。

而当镜头转向舞台,一场由师生共同演绎的《红色的岩》正将思政教育推向新高度。这部原创舞台剧由师生历时一年打磨,以红岩英烈余祖胜为原型,用70分钟的沉浸式演出,将革命者的信仰与牺牲化作舞台上的光影。精简版30分钟的浓缩演绎,更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让青年学子在艺术共鸣中触摸历史脉搏。该剧不仅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更在2024年巡演12场次,覆盖6万余人,成为“思政+艺术”融合的典范。

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我的信仰必修课——红色的岩》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强化实践育人

“红色熔炉”锻造时代脊梁

在重庆理工大学的育人版图中,社会实践大课堂是一方充满生命力的热土。学校依托红岩精神展览馆、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等场馆,构建起覆盖全体学生的“七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从主题研讨到红色研学,从经典观影到深度心得,5万人次师生在这里完成入职、入学、入党的“第一课”。这些场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青年学子与革命先辈跨时空对话的桥梁。

学校党委书记康骞带领新入党党员参观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陈列室

走出校园,学校将红色育人场域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在延安的窑洞前、井冈山的挑粮小道上,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在重庆、贵州、陕西等地的30余个实践基地,他们与革命老区群众同吃同住,在田间地头感悟“为人民服务”的真谛,而“士继先锋”宣讲团、红心宣讲团的身影,则活跃在社区、学校、乡村,用100余场宣讲让红岩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校创新“舰艇公开课”,以“沉浸式”立体教学办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更令人称道的是,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里,“党员服务站”“学业加油站”“心理驿站”成为思政教育的“毛细血管”,让育人力量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三下乡”“返家乡”实践中的红色文化创业项目,更让青年学子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中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正如一位参与《红色的岩》演出的学生所说,“当我在舞台上喊出‘为了理想,我愿意’时,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学校探索建设“繁花团支部”经验入选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

深入文化浸润

艺术赋能激活红色基因

在重庆理工大学的校园里,红色文化不是刻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每一寸土地上的精神血脉。学校以“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为内核,打造出“一轴、两翼、多点”的校园景观:校史馆记录着兵工报国的峥嵘岁月,红岩展览馆定格着英烈们的壮丽人生,“三亭一廊”“兵工广场”“红梅林”等文化地标,则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

学校红岩展览馆先后荣获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而当艺术与思政相遇,一场场文化盛宴便在校园里上演。每年一度的“红岩文化月”中,革命故事展演、红色电影赏析、红岩精神展览馆讲解员大赛等活动轮番登场,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重温历史。更令人瞩目的是,师生们以红岩精神为灵感,创作出《红色的岩》等一批原创作品。

此外,学校还通过出版《士继芳华》、举办“红色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博场馆进校园”等活动,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艺术体验。在这里,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一场场直击心灵的文化对话。

激活网络赋能

指尖上的思政课“破圈”出彩

在Z世代青年的话语体系中,重庆理工大学的思政教育正以“网感”十足的方式悄然破圈。学校以“报网微屏端”立体矩阵为依托,打造出“红色青年根据地”“我的信仰必修课”等一批网络文化品牌。在这里,时代大主题与学生关注的“小话题”碰撞出火花:短视频大赛中,学子们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红色故事;网络评论大赛里,青年以“网言网语”抒发家国情怀。

率先打造专属AI大脑,开启智慧校园新时代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学校以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推出“智小理”AI大脑和“红色云课堂”系列慕课。当虚拟主播“智小理”用生动的语言解读《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演进》,当70分钟的《红色的岩》舞台剧被浓缩成17分钟的云上慕课,思政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青年指尖上的“精神食粮”。2024届毕业主题视频《我想和你拍张照》35万次的播放量,研究生招生宣传片《咫尺未来研之有理》的全网转发,正是这一创新模式的生动注脚。

如今,重庆理工大学的网络思政教育已形成“内容生产——平台传播——青年互动”的闭环。在这里,思政课不再是“旁观课”,而是青年主动点赞、分享的“爆款”。一名学生坦言,“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潮,红色故事可以这么燃!”

从课堂到舞台,从校园到云端,重庆理工大学正以红岩精神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书写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华章。在这里,红色基因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青年学子心中的火种;思政教育不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触手可及的精神盛宴。“我们要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活’起来、‘传’下去,让每一位重理工学子都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时代新人的践行者。”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闪电新闻记者 刘萌 重庆报道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爱最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