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清晨六点,洛南县巡检镇高山河村还在沉睡中,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新军家的灶膛已映出跳动的火光。
锅里熬着给父亲养胃的小米粥,案板上是为母亲准备的清淡小菜。陈新军的父母,如同历经风雨的古树,父亲被脑梗和胃病缚住了双腿,每一次挪动都沉重万分;母亲则在高血压和腰椎的疼痛中辗转,药物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爹娘养我小,我养他们老,天经地义。”陈新军话语朴素,却字字千钧,道尽了他沉甸甸的责任和孝心。
伺候父母吃完热粥,陈新军一天的“硬仗”才刚开始。他小心翼翼帮父亲套上衣衫,仔细分好药片,看着父亲服下。接着,那双厚实粗糙的双手,在父亲的肢体上耐心推按揉捏。最后,他弓着腰,几乎用尽全身力气支撑着父亲在小院里艰难地挪动。父亲的喘息与儿子额角的汗珠,无声地融入微凉的晨光。
白天的陈新军,是名副其实的“陀螺”。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他笔记本不离身。东家邻里纠纷需要调解,西家政策补贴需要落实,村道整修、产业发展样样牵动心神。“村里的事,再小也是乡亲们的期盼,马虎不得。”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同时,自家的田地也指望着他这主要劳力。常常是刚从村民家调解出来,或是地里的急活刚收尾,他便匆忙往家赶,只为看看父母是否需要一杯水,药是否按时服下。那溅在裤腿上的泥点,那递到父母手中温热的水杯,是他奔波的印记,更是孝心最直观的体现。
暮色四合,拖着灌了铅般的双腿归家,陈新军手上的动作依然利落。炊烟再次袅袅升起。饭后,是他雷打不动的“亲情时间”。碗筷暂放一边,他坐到父母身旁,讲讲白天村里的新鲜事,说说田里庄稼的长势,有时也会打开电视,陪父母看上一出好戏,驱散父母病痛的阴霾,也暂时熨平他眉间因操劳而刻下的褶皱。
父亲病情加重住院的日子,是陈新军双肩最吃重的时刻。他必须在病榻前与繁杂村务、田间农活竭力腾挪。病痛的折磨使父亲情绪跌入谷底,时常落泪,自责成了儿女的拖累。看着父亲的无助与脆弱,陈新军心如刀绞,但他强压心酸,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努力挤出笑容,搜肠刮肚地讲些开心的事,试图转移父亲的注意力。“爸,您别瞎想,有儿子在呢。咱好好吃饭,配合医生,好日子在后头。”他握着父亲的手,轻声细语地安慰着,给予父亲支撑下去的信心和力量。
更让他揪心的,是父亲近乎孩子般的依赖。每次吃饭,父亲都只让陈新军喂,其他兄弟姐妹端来饭菜,父亲只是摇头。陈新军深深懂得,这份依赖是父亲在病痛汪洋中唯一的浮木。于是,无论再忙再累他总是抽空坐到父亲床边,端起碗,一勺一勺小心翼翼地送入父亲口中。
陈新军的孝心,像无声的细雨,浸润了整个家族。兄弟姐妹主动分担更多照料责任,晚辈们也耳濡目染,变得更加懂事孝顺。这个曾被病痛阴影笼罩的家,因为他的引领和担当,没有沉溺于愁苦,反而流淌着一种相互关爱、共渡难关的暖流。平淡的日子,被浓浓的亲情酿出了醇厚的甜味。
陈新军的故事,深刻诠释了孝德的含义。他伏下身,是父母晚年的“拐杖”,稳稳托起他们生命中微弱却温暖的光;他挺直脊梁,是高山河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擎起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赤诚之心。他用这双布满岁月印记的手,始终坚守尽责与尽孝,温暖着每一个平凡却坚韧的日子。
(魏薇)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