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辛振东 天津报道
2001年6月15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在上海举行。会后,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启幕。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在黄海之滨奏响合作强音,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由此,上合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综合性开放载体。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举行山东专场吹风会(图源:新华社)
2025年8月31日-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渤海之畔的天津再启大幕。而此时的上合示范区已从蓝图变为实景,成为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的核心引擎。
六年栉风沐雨,上合示范区已经交出了一份涵盖物流、贸易、投资、文旅的“四维突破”成绩单,为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能。
从“使命赋予”到“机制成熟”,扛牢国家开放重任
“在使命任务上,上合示范区旨在为国际贸易、投资、友城、文旅等领域合作蹚路子、作示范,探索提供更多青岛模式、中国方案。”山东省副省长宋军继表示,山东先后出台“支持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70余项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聚力做实产业、做好服务、做美环境、做响品牌,将山东所能、青岛所长与上合国家所需紧密融合,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和新活力。
六年深耕,上合示范区累计探索推出125项改革成果,其中20项在国家层面宣传推广,从无到有构建起区域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功能框架,落地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1500亿元,逐步成为上合文化集中展示区、资源要素交汇区、重要活动承载区。
从“通道搭建”到“能级跃升”,畅通双循环动脉
“我们常态化开行‘中俄专线’,实现每周发车、常态化运营,业务覆盖俄罗斯全境,运输货物仅需7天就能抵达莫斯科完成货物交付,可大幅降低物流时间和成本。”青岛市委常委、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新竹告诉记者。
六年间,青岛依托“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优势,为上合组织国家搭建起高效便捷的“出海口”与“大通道”。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通42条海运航线、223条航空线路,海铁联运箱量连续10年居沿海港口首位;中欧班列通达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23个国家、54个城市,累计开行4600余列,“钢铁驼队”满载着山东好品,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亮丽风景。
上合示范区(图源:新华社)
在创新突破物流便利化瓶颈方面,上合示范区获批联合国国际港口代码“CNJZH”和山东省内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推出数字“一单制”,整合企业、海关、银行、保险等多方信息,实现国际铁路联运运单线上流转与融资兑付,累计完成282列中欧班列订单,总交易额达3亿元;TIR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运力达389辆,发运TIR国际运输车辆530车次,服务企业超1000家,TIR运输资质备案企业数量、中国车出口发运量均为全国第一,运输货物品类从生鲜食品等4类基础商品扩展至医疗器械、电子设备等40类高附加值产品,且常态化开行“中俄专线”“中吉乌专线”“中哈专线”等4条TIR线路。
从“平台搭建”到“生态完善”,激活合作新动能
六年里,上合示范区搭建起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四大平台”。其中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集成“贸易+通关+物流+金融”等综合功能,累计注册企业超2万家,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四大专区之一;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围绕能源交易、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服务三大主线,上线原油、燃料油等6大交易品种,开户会员500余家,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零突破”,完成线上交易36亿元,平台业务发生额累计突破3500亿元,服务带动会员企业完成线下贸易1428亿元。
在双向投资领域,上合示范区更是成为产业协作的“强磁场”。依托“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链接上合国家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与35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达成30个科技合作项目;联合40个国内外园区组建上合组织产业园区联盟,建成投产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上合航天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智能家电、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4大产业积厚成势,预计2025年带动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从“文化展示”到“民心相通”,打造友好新纽带
2024年7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宣布青岛市当选“2024—2025年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六年间,上合示范区从单一的经贸平台,逐步成长为文明互鉴的“国际会客厅”。
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承办了上合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上合甄选 好品山东”特色商品年货节等各类会议以及文化交流活动300余场,成为展现国家对外开放成就的靓丽名片。
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
文旅合作的“青岛模式”也在不断创新。针对满足入境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青岛打造山东首个入境支付友好型商场、山东首家中免集团市内免税项目,推广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2025年4月以来全市新增退税商店数量29家,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达1887万元、同比增长57.1%。在全市打造7处支付便利化示范商圈、基地,18家重点银行2400余台ATM全部支持外卡取现,带动2024年入境游客接待数同比增长97.3%。
同时,还打造“海上看青岛”品牌,发布“国际达人带玩攻略”,举办“茶和天下”国际友人采茶体验、“国际友人游太清”等特色非遗体验活动,青啤博物馆推出“觉醒的酿造师”“金色奇妙夜”等剧游夜游产品,联动马来西亚国宝级锡器品牌等海外特色IP推出文创商品,今年上半年接待境外游客28.3万人次,同比增长39%。
从“单点对接”到“网络覆盖”,筑牢合作根基
六年间,上合示范区推动山东与上合组织国家的交往合作实现“质”与“量”的双重跃升。在友城布局上,依托上合示范区平台,山东在上合组织国家新增友城及友好合作关系城市66对,填补在中亚地区长期无友好省州的历史空白,目前与上合组织国家各级友好城市及友好合作关系城市总数达105对,占全省友城总量的15%,青岛市在上合组织国家的友好城市、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也从2018年的3个增长至15个。
上合示范区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自成立以来,吸引上合组织国家65批副部级以上地方友好代表团访鲁,有力促进了高水平交流互访。在示范区的推动下,“山东热”在上合组织国家持续升温,“中亚热”在山东方兴未艾,有力推动地方交往实现了高频互动、双向奔赴。
另外,在人文交流领域,打造“相约上合”人文品牌,组织丝路名城对话系列活动,落成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师范大学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德州学院别尔哥罗德食品科学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乌兹别克斯坦“丝绸之路”大学设立“山东之窗”,于中亚三国布局“尼山书屋”,年均互办文化交流超20场,持续筑牢民心相通之桥。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
从2018年青岛峰会到2025年天津峰会,山东以上合示范区为支点,在物流、贸易、投资、文旅领域实现全方位突破,推动山东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56%,带动山东对上合组织国家投资年均增长38.3%,成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的“中坚力量”。
站在新起点,山东将进一步突出上合特色、挖掘合作潜力,加快推进上合示范区综合改革,坚定抓好“四个中心”建设,推动上合示范区扩能提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引擎”,为服务国家开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爱最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