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寿宁】
7月19日,斜滩中心小学多功能教室化身“非遗工坊”,30名山里娃屏息凝视着讲台。航海学院志愿者手持木制福船构件,轻轻一推一嵌,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叹。这是“福船扬帆·童心筑梦”非遗文化与航海科普进校园活动的现场,水密隔舱、旗语绳结等古老智慧通过游戏化体验走进课堂。

今年3月份,斜滩中心小学的操场曾见证一场暖心接力。团县委与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将斜滩小学定为“微心愿”常态化帮扶基地。本次福船科普活动正是微心愿合作的升级——“从满足物质需求转向文化赋能”,县社科联主席苏婕表示,“让山海之情浸润文化传承”。

“为什么福船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主讲人、船政心澜船社社长李雨欣抛出问题,屏幕上展示的水密隔舱剖面图瞬间将孩子们带回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孩子们聚精会神,惊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精妙设计——这项保障古代远航安全的智慧结晶,至今令人叹服。郑和下西洋等恢弘的福建航海故事,更在孩子们心中勾勒出一幅幅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画卷。紧随其后的《航海科普:小小航海家》单元,则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走进现代航海世界。讲师生动描绘了海员的真实工作与生活图景,展示了形态功能各异的现代船舶。互动环节气氛高涨,孩子们在航海学院志愿者手把手指导下,兴致盎然地学习实用水手绳结打法,并通过旗语练习,体验了一把海上“无声”通讯的乐趣。“左臂下摆45度,右臂平伸——这是‘H’旗语,代表‘我船有引航员’!”六年级学生王子栋兴奋地向同伴比划新学会的通讯密码。

本次活动由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团县委、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携手斜滩小学共同策划,探索出“高校赋能+地方支持+中小学落地”的创新链。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航海学院院长李翼表示:“‘福船扬帆·童心筑梦’成功架起非遗传承与青少年科普的桥梁,让沉睡的历史技艺焕发新生。我们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以创新形式激活本土文化基因,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的时代新人注入澎湃动力。”斜滩溪水潺潺,福船帆影不歇。当孩子们将亲手组装的福船模型托举手中。仿佛福船驶向远方,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这场活动既是闽地“福船热”的缩影,更是“微心愿”长效机制的生动实践,见证着高校与山区小学从物质帮扶迈向精神共富的深刻转型。
通讯员 周玮烨
编辑:周义铭 林娜
校对:郑永桦
审核:李廷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