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讯息

发现榆林 | 白保林:油漆工的文学梦~

时间:2025-07-10 09:22:00   阅读:0
内容摘要:华灯初上,他扶起困乏无力的双腿,身体被一辆老旧摩托车驮着,往家的方向而去。如果没有这摩托车,他实在无力把自己摆渡回家了。这20多年以来,一件生命中异常重要而近乎神圣的事,每天都在等着他回家,等着他把在高凳上站立一整天的身体放平,也放平自己深藏着的鲜活而富有的灵魂,拿起那部破旧的手机,开始写字。他一笔

华灯初上,他扶起困乏无力的双腿,身体被一辆老旧摩托车驮着,往家的方向而去。如果没有这摩托车,他实在无力把自己摆渡回家了。


这20多年以来,一件生命中异常重要而近乎神圣的事,每天都在等着他回家,等着他把在高凳上站立一整天的身体放平,也放平自己深藏着的鲜活而富有的灵魂,拿起那部破旧的手机,开始写字。


他一笔一画地写,端庄而虔诚,虔诚而端庄。


在小小手机屏幕上写500字左右,这是他每晚必做的事。


这是他给自己确立的标准,这也是多年来雷打不动的练笔习惯。


20多年过去了,从零散练笔到成段成篇,从成段成篇到短篇小说,从短篇小说到中篇小说,从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直到2023年底,他终于完成了一部25万字的长篇小说《驼峰山下》。


他是白保林,来自绥德县,客居榆林城,一边打工,一边写作。


1


这是一座人称“驼城”的塞上古城——榆林。


白保林,是一位奔走于这座老城各个角落的油漆工。


白保林在给墙面刮腻子。资料照片


1979年9月30日,白保林出生于绥德县定仙墕镇英山村。


3岁前,母亲病逝,缺衣少食是常态,更别说享受童年乐趣。


1994年夏秋之交,白保林15岁,本该升入初中二年级,却因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三年的农耕生活,逐渐把他磨炼成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农民。每当夕阳西下,他扛着沉重的老镢头站在贫瘠的山峁上,怅望着高低起伏的深山沟壑,心底空荡荡的。连绵不尽的大山像一串铁链子把村庄锁住了,大山之外究竟是何方?


1997年春种过后,白保林走出村庄开始打工。


火辣辣的太阳烤炙着,我拉着一车混凝土奔走在凹凸不平的厂道上,肚子里灌进的自来水“咕噜咕噜”地反腾着,似乎要从喉管冒出来,咽喉却依然干燥得火辣辣的。一双密不透风的黄胶鞋几乎要把双脚蒸熟,打起血泡的双手很难把握推车的平衡。我尽量俯下身子,借助自身的重力往前推,车子却如倔脾气的老牛,不往前走一步……


——白保林《挣扎》(2001年)



几经辗转,白保林来到榆林,拜了一位既会木工又会油漆的师父。那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衣服破了,没有钱买;头发长了,再多长一段时间;黄胶鞋破了,他拿细铁丝一次次穿起来;想家了,没有写信的时间,更拿不出邮寄费,只能把思念压在心底,写在纸上。


阅读和写作,成为他学徒生涯中唯一的心灵慰藉。


可惜好景不长,白保林又扛起铺盖卷,开始漂泊。他并没有爬上回家的客车,而是从榆林城南走到城北,再从城北走到西沙,一栋栋高楼,一户户民房,挨着打问营生。当他拖着虚弱无力的身子灰溜溜地走出一个工地时,却嗅到一缕饭香,残忍地撩拨着他空荡荡的胃。


我望了一眼四周,壮着胆子走进厨房。


厨师是一位40多岁男人。


“叔叔,能不能给我吃个馍……我实在饿得不行了。”


厨师显然有些震惊,上下打量着,迟凝了一下,向院子里扫了一眼,快速拿起一个硕大的馍递给我:“赶紧走!操心别人看见!”


我一把将热气腾腾的馒头藏入怀里,连句感激的话也来不及说,几步溜出工地。对一个深度饥饿的人来说,一个馍,那是海里的一滴水,然而那个热馍像一粒“定心丸”让我恍惚的身体平实了很多……


——选自白保林《挣扎》



苍天不负有心人,几天后,他终于被一位掌柜雇佣刮腻子了。


白保林诚实稳重、勤奋努力、做活细致,很受行内人信任。虽然暂时有了稳定的营生,他依然不敢懈怠。那些年,他总是饥渴难奈地走过街头,舍不得买一根冰棍;为节省一元公交车费,走得两腿发软;每当闲睱,工友们玩扑克牌,他总是默默离开,躲在角落继续干活……


他所付出的只有他知道,他的心也只有他才明白。


他渴盼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期待自己的梦想开花结果。


经过几年努力,白保林终于还清家里债务,并有了一小笔积蓄。


他咬紧牙关暗下决心,为摆脱困境,为走出深山,不懈努力。


当年20岁左右的白保林,奔走在正待开发的榆林城,感到自己的身体里也滋生出一股蓬勃朝气,催发着深埋心底的梦。


塞北的冬天格外寒冷,早晨也来得有些迟缓,清冷的街头零星可见穿着黄马甲的环卫工人。我身着单薄的衣衫,骑着崭新的自行车,沿着榆溪河向工地赶去。透过朦胧的晨光,依稀看到水面上漂浮着许多冰棱。河水艰涩地流淌着,时而悄无声息地绕过艰难险阻,时而传来阵阵欢快的喧腾,在永不间歇的前进中挣扎着,也呐喊着……


——选自白保林《挣扎》



2004年春天,经过前后七八年的辛苦打拼,白保林终于攒了一点钱,在西沙寨城庄买了两孔宅基地。与甲方签订购买合同那日,白保林颤抖着双手递上浸满汗水的几万元现钞。


这是白保林平生做的第一件大事。


泪眼迷蒙中,他依稀看见那希望的种子开始萌发了。


2004年是白保林的幸运年。这年春天,他购买了宅基地;这年夏天,经人介绍,他认识了深爱他的妻子张宁梅。这女子真诚朴实,善良包容,她同情白保林的境遇,欣赏他的人品,尤其了解他在忙碌艰苦的工作中依然热爱文学并笔耕不辍,更是心生欢喜。


白保林在给墙面刮腻子。资料照片


当时,白保林的活儿特别多,很忙,只能在下工后约见张宁梅。张宁梅没有一丝怨言,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近。有一天,白保林把自己长期练笔的本子交给她,张宁梅,一页一页认真读,渐渐萌生爱意。


2004年下半年,两人顺利恋爱、订婚、结婚。


自此,张宁梅,这个好女子,如“梅”一样赐予白保林浪漫的诗意,更以“宁”的力量给予他生命的安宁守护。


2005年春,夫妻俩筹划修筑新房。工人不够用,白保林就是工人;匠人缺了,他举起瓦刀就做匠人。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奔波不息,时而买料,时而干活,经过漫长煎熬,房子终于完工了。


朋友心疼地说:“保林像一条蛇,活活蜕了层皮。”


经历了这一切,白保林瘦骨嶙峋,却也欢喜无比,仿佛重生。


然而片刻喜悦之后,白保林心头又不禁升起致命的空虚。置身于这座飞速发展中的城市,他明白,作为外来民工,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还要付出很多。他并不满足于小日子的滋润,他更想以文字的方式表达一个奋斗青年与蓬勃时代的交融与回响。


2


文学,始终是白保林埋在心底的梦。


至今,他依然保存着两张泛黄的简笔画:


一张为生活而画,作于2005年2月:一棵被砍掉的树,只留一截树桩,即将干枯的树桩却生出一根嫩芽,长出两根枝条,枝上叶片相依。画幅上,左右对称,竖写两行字:再苦再难,也要坚强;下边横写两行字:生活充满艰辛万难,逆境中我将勇往直上。


一张为文学而画,作于2009年正月:一秆细嫩的枝条,迎风艰难生长,枝头一朵花绚烂绽放。左右对称,竖写两句话:生命有时弱不禁风,梦想却在枝头绽放。


白保林常年劳作在工地上,没有太多时间看书,只能站在高凳子上,一边干活,一边锁定“喜马拉雅”听播音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老人与海》《百年孤独》《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鹿原》《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主角》……这数十部作品,都是他免费听来的,有的作品听了好几遍,比如《曹雪芹传》《早晨从中午开始》,受益匪浅,并为日后创作计划做好准备。


2017年11月底,白保林以业余文学爱好者身份第一次参加榆林市榆阳区作家协会培训活动。之后,他渐渐融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相继加入榆阳区作家协会、榆林市作家协会,散文、诗歌、小说作品刊发于《陕北》《榆林日报》《榆林新青年》《红石峡》等地方刊物。


2019年夏,榆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陕北》杂志第三期“阅读面”栏目隆重推出白保林的小说、散文、创作谈,并在“卷首语”中着重介绍他的生活现状、写作状态和精神意义。


2019年秋,白保林构思数年的长篇小说《驼峰山下》地形地貌图手绘完成:山川沟壑、窑洞人家、小河石桥,清晰可辩,有序可寻;家庭成员、人物姓名、所作事务,无一不是清楚明了。


我说:“保林,你一定要把这部长篇小说写出来。”


之后,但凡见面我们必聊小说,微信和电话也时常聊小说。按照他的初衷,基本确定了小说如何开头、如何展开情节、如何塑造人物。


至于写出来后要怎么样,白保林没有说,我也没有说。


我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把它写出来,完成白保林多年的心愿。


某种意义上说,这部长篇小说,就是白保林的自传体小说。


我们一定要完成它,不只是完成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是回溯以白保林为代表的一代人的生活与生命旅程。改革开放数十年,他们从农村到城市,奋斗、拼搏、努力向前,从未懈怠,从未服输,从未怀疑自己,更未怀疑人间正道,哪怕沧桑,也始终微笑向上。


2019年冬,前期素材搜集、框架构思、人物关系表等整理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白保林在忙碌的工地生活空隙,开始着手创作。


这个过程异常艰难,整个书写过程非常缓慢,且修改不便。


白保林一年四季奔走在工地上,白天听别人的小说,晚上写自己的小说,两者互补,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时常会在干活时停下来,拿起手机,将刚刚冒出的思路记下来,或者修改一下昨晚完成的部分。


晚上回家,草草吃过,就躺下写,有时候困意侵袭,手机跌落,打在眼睛、鼻子或脸部,把他从睡意中打醒,一激灵,睁开双眼,他继续写字。有很多次,实在太困了,手机还握在手心,人已经睡着了,写好的文字被他在不知觉中一行行删掉。媳妇张宁梅知道他的写作习惯,也时常关注,一旦看见这种情况,赶紧叫醒他。


他一骨碌爬起来,凭借记忆,把删掉的内容及时补全。


保林说:“手机打字太废眼睛了,写着写着,涩得常流泪了”。


读者图书超市吕文经先生通过自己的经营渠道,以最低批发价,帮白保林代购买了一台平板电脑,共计800元。


保林后来说:如果没有那台平板电脑,估计小说写完眼睛就废了。


2022年7月,榆林市榆阳区作家协会换届,白保林任职副秘书长。这件事对保林而言,意义非凡。这不只是榆阳区作协新一届主席团对他的稳重人品和创作成果的认可,也是他文学生涯中较为重要的转折点。他更加低调做人,勤奋努力,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创作。


2023年1月,白保林完成长篇小说《驼峰山下》24万字初稿。《陕北》杂志第一期和第二期选载第一章和第二章。小说刊出后,效果很好,白保林被更多作者和读者知晓,并想认识他并与之交流。


2023年3月16日《榆林日报》推出纪实报道《油漆工绽放文学梦》;3月20日白保林做客“美丽榆林”直播间;5月,榆林传媒中心短视频部为白保林采访制作纪录片《工地作家》。


2023年全年,白保林利用工作空隙修改初稿,最终定稿25万字。


2024年7月,白保林入选第二批榆林文艺“青优”人才。


2024年11月3日,长篇小说《驼峰山下》样书印出。榆阳区作家协会组织“白保林长篇小说《驼峰山下》讨论会”,他陈述小说梗概、创作缘由、创作过程,几度哽咽,泣不成声,大家无不感动落泪。


2024年底,《陕北文学》增刊全文刊出《驼峰山下》。


2025年春,《驼峰山下》被推荐于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5年5月9日,白保林与陕西人民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白保林,他成为第一个不用自费出版作品的榆林作者。


白保林构思数年的长篇小说《驼峰山下》地形地貌图。


白保林说:“我是一位客居在城市里的油漆工,整天尘土掩面,忙碌在工地上。然而,在一身泥巴油脂的工作服下,包藏着一颗热爱文学的心。”这个看似瘦弱的年轻人,历经艰难,依然坚守着绥德汉的铮铮铁骨,也依然保持着挚爱文学的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白保林的个人故事并不只是独立个体的生命际遇,而是新时代下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成长过程。他代表着一大批从农村走出来的追梦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城市立足,并有所成。虽经艰难坎坷,他们依然秉持着真诚善良的品质、踏实肯干的作风、坚韧不拔的毅力。这对个人、家族、社会,都有表率和启示作用。


油漆工白保林,他和他的奋斗人生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路漫漫,他才刚刚开始。



通讯员 曹洁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爱最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4